当前位置: 首页 > 德育教育 > 校风:一所学校的灵魂

校风:一所学校的灵魂

2016年05月17日 21:30:08 访问量:1085

  

   校风,主要是指一所学校的氛围,良好的校风是学校精神文明的集体体现,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校风的好与坏,直接涉及到一所学校的文化与性格、气息与气质、品味与格调,精神与灵魂,加强校风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主要方式。为此,本文深入地分析了校风的理论内涵,提出了当前校风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首,以关怀为先”的破障对策。

    关键词: 校风; 学校; 灵魂;

    一、校风的理论内涵

    (一)校风的基本构成

    1、学生的学风

    “学风”,最早源于《礼记·中庸》,即是“广泛地加以学习,详细地加以求教,谨慎地加以思考,踏实地加以实践”。百度百科中关于学风的概念有二种内涵,一指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二是指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集体表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有时也特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风气。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讲的学风则是指第二种,即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学习风气与学习氛围,是学生学习面貌的集中体现,是全体学生群体心理和群体行为在治学上的综合表现,也是学校全体学生知、情、意、行在治学上的综合表现。学风是全体学生在学校创设的一种良好的、优化的学习氛围,同时也是一种群体行为,逐步地形成和固化,成为一种传统和风格。良好的学风不但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濡染,还能内化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这种精神深刻地影响着学校中的每一个人,而每个人都能切身地感受到,在这样一种优良学风的环境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方式等都会发生有意无意的变化,良好的学风能够对学生的一生都会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2、教师的教风

   教风即教师风范,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就是教师教风的深刻表现,教风是教师知识素养、能力素养、道德品性、教书育人和治学治教的集中反映。加里宁说:“很多教师常常忘记他们应该是教育家,而教育家也就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教风就涵盖了教师的灵魂,一个高尚的灵魂,便是高尚的教风。教风是一个学校崇高的精神旗帜,它对学生起到熏陶、激励的作用,而这种影响常常是潜移默化的,但又深刻而长远的,是任何教科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学记》里说“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就说明了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教师的教风对学生的影响,其实,每个教师都是鲜活的“德育课”,教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的好与坏,可以说教风是一个学校生存与发展的不竭动力。教育部20051号文,特别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要充分认识到新时期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要志存高远,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要自觉地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3、干部的作风

    作风主要是指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在思想、工作和生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态度或行为风格。学校干部的作风,对教师和学生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直接影响到教师与干部之间相处之道,同时,对学生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道德影响。文化型的干部,重视文化对学校、对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在学校营造出一种积极的、公平的、民主的校园气氛、学习风气和研究氛围,能够影响一批教师,并能培植出一批文化性的教师,濡染一批文化型的学生。专制型的领导,喜欢搞个人崇拜,喜欢掌控权力,喜欢在教师和学生面前树立自己的权威,心胸狭隘,做事不依靠群众,常常无视教师的尊严和切实感受,对教师采取一种高压政策,造成学校浓厚的行政味色彩和官本位的思想,和造成管理中出现许多“不人性化”的因素,搞得学校文化缺失,人心涣散。为此,作为学校的领导干部,不是以领导者的姿态出现,他应该是一个服务者、指导者,更要严于律己,充分发挥“为人师表”的模范作用,以“文化”来育人,对教师和学生起到表率作用。

    4、班级的班风

    班风,顾名思义,即一个班级的风气,是由班级成员共同营造的一种集体氛围,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出班级成员的精神风貌与个性特点,是学生知识,能力、思想、品质、人际关系、舆论力量等多方面的综合反映。班风体现出班级的外部形象和内在品格,班风首先是一种氛围,这种氛围是一种积极的、优化的,充满文化的情境。其次,班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够感染班集体的每个成员,让班级成员爆发出更强的生命力。同时,班风还有一种约束力,约束班集体中不良文化的出现,防止偏差现象的出现。所以,好的班风能给班级提供不竭的动力,增强凝聚力,推动班级大多数学生向上向善,同时,对破坏班级的各种因素还起到一定的抵抗力。良好的班风,是学生的成长的重要环境,更是学校育人的关键力量。

    (二)校风的价值功能

    1、校风:一种潜在的德育资源

    校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人们却能切实的感受到一所学校的校风。校风,作为学校的一种隐性的,潜在的德育资源,其具有很强渗透力、感染力、同化力和约束力,同时,校风还具有净化、活化、强化、内化、外化和优化等诸多功能,其主要的功能在于对全体学生的道德影响,促进学生道德上的熏陶与濡染功能。良好的校风一旦形成,就会对学校各方面源源不断地“输送”各种潜移默化的道德影响,校风作为一种潜在的德育资源是及其宝贵的,这就需要充分地利用好,打造好这一德育资源,以充分发挥校风的“育人”功能,为此,在学校内部必须要树立一种积极的、优化的、民主的氛围,创设各种文化情境,以形成良好的的学风、教风、作风和班风,将内发与外铄相结合,以充分利用校风资源,发挥校风功能,以良好的校风“立德育人”,对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对促进学校健康、持续的发展发挥导向、动力和保障作用。

    2、校风:一种共同的情感氛围

    良好的校风,能够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和谐、民主、平等、关怀等理念不仅要深入到校园的每一个人的心中,而且要渗透至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甚至学校的一草一木,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家情感的桥梁,在校园内部形成一种共同的情感氛围。这种氛围的行为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积淀而成,校风的形成需要一个认同理解、相互教育、坚持成习的过程,需要思想认识和行为规范的约束,优良的校风一经形成,就会构成一种独特的教育心理环境,成为影响整个学校生活的重要因素,形成一种共享的情感氛围,这种情感氛围有利于个体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理情感使之趋同于集体心理,集体心理才能因之得到加强和巩固,并植根于每个个体之中,使之内化为自己言行的准则,化为自觉行为,形成优良的校风。

    3、校风:一种共享的行为愿景

    优良的校风,能够产生一种特殊的“心理感染”。“心理感染”就是指个人对某种心理状态的无意识的、不自主的顺从,它不是由于自觉地接受了某种信息或行为的模式,而是由于直接受到别人情感传播的感染。良好的校风作为一种新的心理环境,通过潜移默化,使个体将这种新的集体心理环境非强制地、非逻辑地移植到自己的心理系统之中,经过同化而成为个体的心理特征,自然形成一种共享的行为倾向,产生共同的行为方式,一种共享的行为愿景。共享的行为愿景是组织中人们所共享,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共享的行为愿景是人们心中所真心向往的景象,因此它具有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它会引领组织成员一步一步地接近目标,就形成了一种共同的行为倾向。这种优良的校风一旦形成,便产生出一种强大的向心力和内聚力,享受共同的行为愿景,成为集体中绝大多数人的自我要求和自觉行为,构成学校里一种新的风尚习惯和行为模式。

    4、校风:一所学校的品位格调

    学校如人,每个学校都有其不同的“文化与性格”,感受一所学校的气质和气息,最容易从一所学校的校风中感受出来,只要身临其境,就能切身感受到。校风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校园精神的集中体现,一个学校的校风,实际上可以看做是一所学校的品味与格调,品味格调的高低,实质上是培养规格的高低,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反映,一所高品质的学校,必然拥有高品质的校风,其实,校风,也是一所学校的特色之所在,一个学校有没有特色,特色是什么,我们可以从校风中感受到,它是一所学校区别与其他学校的重要标志。再次,校风,实质上就是品牌和信誉的外在表现,良好的品牌和信誉是一所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5、校风: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

    良好的校风,不仅仅是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更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凝聚力,具有陶冶、教化、凝聚、调节、激励等功能,校风会以它特有的方式和对人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能够感染学校的每一个成员,优良的校风还具有强烈的约束作业,良好的校风犹如一种“无声的命令”,作为一种稳定的组织气氛,对组织成员中那些不符合校风规范的人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以及时地改变他们的不良行为。此外,良好的校风还是一种特殊的“精神引领”,校风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内在的精神力量,它能激发并引导全体师生奋发向上,凝聚成员的力量,形成一种共享的情感氛围,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共同的愿景,形成一种合力,并发挥出全部的潜能,转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同时,在校风中还可以受到熏陶和濡染,陶冶品性,这种精神的力量,可以看成一所学校的灵魂。

    二、当前学校校风存在的问题

    1、学校行政味浓厚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应然是充满文化情境的,但是,当前有些中小学学校存在严重的校风问题,主要表现为行政化过浓的倾向,许多学校领导管理学校采取“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任人唯亲现象严重,忽视制度建设和文化管理。重视领导的权威,重视领导在教师中的影响力,如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不间断的点名、查岗等,一旦发现存在某些问题,就对教师进行责骂,点名批评,等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学校的人际关系与人际氛围,在学校内部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在这种环境下的教师群体缺乏最起码的尊严,缺乏应有的独立权,给教师群体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压力,这种缺乏人文和温情的管理模式,使得学校缺乏自由,民主,平等的气息,造成学校人际关系的紧张,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校风,导致学校行政味过与浓厚,学校文化氛围的缺失。

    2、学生不良行为增多

    随着学生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中小学校园内出现了过度的社会化、过度的成人化,过度的游戏化等不良行为逐渐增多,所谓不良行为,指偏离或违反一定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是指学生群体中的极少数除了具有同龄人所表现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外,还具有品德行为偏常,普遍存在厌学情绪,甚至有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严重的道德过错行为的学生个体。根据学生不良行为的具体表现,可划分为以下类型:(1)道德认知淡薄型:自私贪利、心胸狭窄、缺乏法律意识、缺乏集体观念、法制观念淡薄、文化基础差。(2)道德情感缺失型:以我为中心,缺少感恩意识,普遍缺乏爱心(3)道德意志薄弱型:凡事无所谓,缺少上进心、自信心,不考虑事情的后果就为之;(4)道德行为涣散型:打架、斗殴、旷课、抽烟、早恋、通宵打机、扰乱课堂纪律、离家出走、夜不归宿、顶撞老师和父母等。这些不良行为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校风,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矫治,必然会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甚至影响学校的生成与发展。

    三、校风:破障的对策

    1、学校,要以“学生”为本

    营造良好的校风,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坚持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办学理念。传统的学校教学忽视了对“人”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情绪的关注,缺乏对学生情感的培育,缺乏对学生情怀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个体生活价值与生命意义的教育。这样一种校风历来已久,要改变这一传统的校风,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身心完整”。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的教为本,以书本知识为本,以静态的教学为本,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忽视了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以“知识教学”为目的,学生”只能被动地适应,获得僵化的“知识”,这种教学在今天看来显得“目中无人”,没有做到“以人为本”,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实质上,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美国教育家布鲁斯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为此,要改变这样一种校风,就必须要改变这种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对话的方式,重视对学生的启发,课堂教学只有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文本,“学生的发展”文本,才能酝酿出高品味、高规格的校风,课堂教学才能真正焕发出耀眼的光芒,才能真正地实现学校教书育人的目的。

    2、学校,要以“育人”为首

    正如《说文解字》中所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学校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事业,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学校教育的核心在于德育,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应然是学校教育中“最美丽的风景”。树立良好的校风,就必须在学校教育中,树立“以德育人,育人为先”的教育理念。《左传》上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德居其首,是为人处事的至高境界,决定着一个人发展的方向。《大学》开篇就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德性,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垢纳新,从而趋于善的终极。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既是人类的最高目的,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当前,中小学的学校风气,到处都是应试教育的“旋风”,基础教育本应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本应是无忧无虑、轻松自在、天真烂漫、诗情画意、五彩缤纷的“春天”,而现在的中小学学校风气正如“寒气”所侵蚀的“冬天”。沉重的学业负担让弱小的身躯已压的“疲惫不堪”,孩子们的童年不得不沦落为中考,高考所驱使。为此,破除现代中小学学校的应试教育的“旋风”,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树立“德育为先,育人为首”的教育理念,把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人、身心完整的现代人、自由发展的现代人、多方面和谐发展的现代人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人,作为现代中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自觉树立这样一种良好的校风,以促进学校教师“育人”的自觉性和科学性。

    3、学校,要以“关怀”为先

    现代的学校教育校风,重视学科教学和学术训练,这样一种学校教育氛围下,学校教育强化控制,严与纪律,教师在“灌输”,在“填鸭”,学生在“储蓄”,这不仅仅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抹杀了教师对学生的关怀能力,造成了学校教育氛围中“关怀”的缺失。2007年全国中小学师德状况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教师以为自己做到了关怀和理解学生,但是只有四成学生能够经常感到到教师的关怀,因此,提高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品质和关怀能力是解决当前学校教育校风问题的一个重要的方式。现代著名的教育家诺丁斯在《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中指出:“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关心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石”。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具有关心能力的人,培养关心型的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必须有一种广角的教育引导所有的学生关怀自己、关怀自己身边的人们”。 关怀是一种关系,一种美德,更是一种个人品质,关怀理论已经成为当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理念,良好的学校氛围,首先要创设一种关怀的情境,这种关怀涉及到领导对教师的关怀,教师之间的关怀,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学校内部只有创设了这样一种氛围,学校内部的人际关系就会更加和谐,学校的管理就会更人性化。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方面,建立一种关怀的师生关系。教师作为关怀者,必须懂得如何去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尊重和理解学生的个体内心的真实感受和真实体验,重视学生的尊严和价值,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关爱的氛围,一种对话、真诚、接纳和理解的氛围,以促进每个学生个体身心的发展,同时,学生作为被关怀者,要求学生要对教师的关怀做出积极的反应与及时的回馈,形成良好的关怀互动关系。为此,在学校教育中,要树立以“关怀”为先的教育理念,把“关怀”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以触及学校教育的根本,只有这样具有关怀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品性,以形成良好的校风。

编辑:赵自坚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青海人民政府网 青海电教 青海省教育厅 青海电教 青海省循化县积石小学 教育部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青海省循化县积石小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青海省循化县积石小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
电信经营许可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ICP主体备案号青ICP备19000967号
网站备案号 青ICP备19000967号-1
联系地址:青海省循化县黄河路 11号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